从“大国长剑”到“钢铁动脉”
□李林烜谢廖全红陈有长
赣南,这片浸染着革命先辈热血的红土地,如今承载着一位退伍军人新的战斗岗位。闫玉明,这位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96716部队服役16载的老兵,将守护“大国长剑”的极致标准,无缝链接到了守护万里铁道线的“钢铁动脉”上。
军营烙印,融入铁路日常
“导弹点火前差0.1毫米都是失职。”这句话,早已融入闫玉明的脑海。在火箭军的岁月里,他掌心磨砺出厚厚的老茧,那是参与数十次重大演训任务、确保每一次操作“分秒不差、毫厘不误”的见证。作为大国长剑的守护者,“零误差”是他和战友们用青春书写的铁律。
2023年底,脱下心爱的军装,闫玉明转业到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工务段龙南线路车间,成为一名普通的线路工。战场变了,从深山阵地转向纵横交错的铁道线;身份变了,从导弹精兵变为钢轨“医生”。然而,那份刻入骨髓的标准与忠诚,却未曾有丝毫褪色。
闫玉明的工具柜里,扳手、道尺等工具如作战装备般整齐列阵。他的宿舍里,毛巾成线、被子棱角分明。工友们常打趣说:“闫师傅的床铺,直接能当新兵连的示范!”军营的严谨作风,被他自然地移植到铁路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真正的考验在于对标准的坚守。钢轨检修,关系着列车运行的安全与平稳。闫玉明把导弹阵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的要求,带到了钢轨旁。徒步巡检8公里,他需要俯身测量轨距300余次,误差被严格控制在±1毫米之内——这是属于铁路版的“精准发射”。每一次弯腰丈量,都是对安全责任的无声承诺。
危难时刻,冲锋本色依旧
军人的血性,在急难险重时刻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今年6月,赣南遭遇强降雨袭击。防洪巡查中,闫玉明发现一个区段排水渠被杂物彻底堵死,积水深达半米,严重威胁路基安全。
“这是块硬骨头!”话音未落,他已抄起铁锹纵身跃入湍急的水流中。在齐膝深的浊浪里,他如同当年检测精密导弹部件一般,沉着、精准地摸索渠底每一寸,腐木、碎石、缠绕的塑料布被逐一清除,他的指甲缝里嵌满泥沙。暴雨猛烈抽打,让人睁不开眼,同事数次要求替换,他却吼道:“快好了,你帮我打灯就行!”
经过两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随着“轰隆”一声泄流,险情排除。看着当天最后一列货车的灯光刺破雨幕,安全驶过,浑身湿透的闫玉明拧着衣角的水,身后头灯与湿漉钢轨的反光交叠,在他眼中宛如当年导弹发射阵地亮起的信号灯。
考验不止于暴雨。今年3月初的一个深夜,时针已过零点。闫玉明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休息,刺耳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车站南头发现重伤钢轨!”
这声召唤十万火急!不到10分钟,应急小组全员集结。闫玉明二话不说,带头扛起27公斤重的钻孔机,转身扎进浓重的夜色。抵达现场,他单膝跪在道砟上,启动钻孔机。尖啸声中,炽热的火星如萤火虫般从轨腰迸溅,险些烫穿手套。安装夹板时,他全神贯注,力求严丝合缝,汗水和机油混合,在他脸上冲刷出几道黑色的痕迹。0时50分,随着最后一颗加固螺丝发出“咔嗒”的到位声,抢修完成。
当T211次列车安全通过的汽笛声由远及近,雪亮的头灯照亮这群满身油污的“钢轨医生”时,闫玉明甩了甩麻木的手臂,脸上露出了熟悉的、满足的笑容。那一刻,深夜的寒冷与疲惫,都被守护安全的成就感驱散。
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兵心
在八一建军节前夕的党员大会上,闫玉明的发言掷地有声:“火箭军教会我绝对忠诚,铁路教会我默默奉献。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我永远要做那个挺在最前面的兵!”他郑重地按着胸前的党徽,眼神坚定如初。
从驾驭“大国长剑”的雷霆万钧,到守护“钢铁动脉”的平稳畅通,闫玉明完成了身份的华丽转身,但不变的是军魂的永恒坐标。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作为“龙南女婿”,他将根更深地扎进这里。他的刻度尺上,一端连着深山阵地曾经的荣光,一端系着钢轨延伸向的万家灯火。闫玉明用行动证明:在平凡的岗位上,一位退役军人依然能绽放出守护平安、服务人民的璀璨光芒。
上一篇:大气卡西利亚: C罗曾给皇马所有人买新款iPhone和Apple Watch
下一篇:没有了